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如果我抑郁了,请父母这样陪伴我

6/9/2020 10:36:01 AM    作者:管理员    978次浏览   

  在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时,或许你会觉得如履薄冰,生怕把他们弄得更生气;或许你茫然不知所措,以至于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得不对他们保持沉默。

  在知乎上,“有哪些不宜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这个问题,被浏览了3075765次。

  青少年平时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能与孩子接触到的就是家长、老师和同伴。其中,父母是最主要、最有力的陪伴者。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但由于专业技能的限制,父母无法做到像咨询师一样给予接纳、尊重和积极关注。为让更多的家长找到陪伴孩子的方向,我们将在这一节课与家长谈谈:陪伴抑郁症青少年的基本技巧。

  8种方法陪伴抑郁者走出阴影

  心理学博士Debroah Serani是畅销书《战胜抑郁》的作者。她曾患有抑郁症,她以和抑郁症斗争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分享8条妙招。

  1、陪在身边

  Serani说:“当我感到非常抑郁时,我希望在乎的人坐在身旁,握住我的手, 陪我哭。让我感受到:我对你们很重要。”

  2、小小的行动,大大的爱

  如果家长不习惯情感上的表达,可以换种方式表示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例如:

  (1)写一张卡片;

  (2)发送一条信息;

  (3)做一桌孩子喜欢的饭菜;

  3、不轻易评判或批评孩子

  (1)注意言语的潜台词

  家长的言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Serani认为面对抑郁症患者,尽量不说这样的话:“你应该看到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坏的一面”或“你想太多了,不要呆在黑暗的圈子,外面的世界一片光明。” 这些话的潜台词是:“他们有选择积极、消极情绪的余地,但他们却放任自己,选择了绝望。”这些话暗含对孩子当下状态的批评,很有可能将孩子进一步推向深渊。

  (2)多倾听,少评判

  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或许有些想法不是很成熟,但请忍住评判的冲动。因为,这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与你交流是舒服的,你愿意全心全意地陪伴和支持Ta。让孩子在交流的时候,放下敌意和担忧,逐渐养成愿意与父母交流的习惯。父母在对孩子当下的情况有更多了解后,再尝试给予孩子建议。

  4、不宜用激将法

  很多家长可能会采用激将法,故意对孩子不耐烦或下最后通牒,例如:"你再不好起来,我就离开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坚强起来,并激发积极的行为。

假设把心理生病了,置换成身体生病的情况,这一招就如同把病人晾在一边,可能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延误病情。

  5、不要小看孩子的痛苦

  “你太敏感了”、“为什么一点小事情都能扰乱你”,孩子会感到自己的痛苦被忽视,或是你敷衍的对待他们。

  6、少提意见,多倾听

  父母向孩子提意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serani告诫说:“尽管抑郁的人需要指导,但这些指导有时候会让他们觉得不被尊重或者无所适从。”真正有用的问话是:“我怎么做,会让你感觉好点呢?”这样的问法让孩子看到了向你寻求帮助的契机。

  有时候,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谈论困扰时,认真地倾听,让对方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做一个富有同理心的倾听者比给出建议重要得多。鼓励抑郁者谈论他们的感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7、尽可能了解抑郁的感觉

  在说“我理解你”之前,请确定你真的理解。抑郁症的种类、体验是很复杂的,即使我们经历过某种抑郁症,孩子的感受也可能与你有很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承认你不清楚对方正在经历什么,但你真的关心TA。

  Serani建议:自学一些关于抑郁症方面的知识。如果家长了解抑郁的症状、周期,能更好地给予孩子支持。

  8、耐心具有神奇的力量

  当你耐心对待孩子时,你在释放一种信号:不管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治疗,不管多久才能康复,不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我都会一直在你身边。”

  孩子在家长的耐心中,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爱的,希望感就会随之而来。

  常见困境

  (一)孩子情绪“崩溃”时

  1、现场处理

  孩子处于愤怒时,无论是激怒他们的人,还是别人,都不要第一时间去解释。因为这时的孩子往往听不进去。如果是激怒他们的人去解释,他们会觉得这是对方在找借口。如果是别人去解释,他们很可能会对这个人也产生愤怒,这样就更加失去解释的机会了。

  建议在孩子发脾气时,给予共情、倾听、安抚,不要解释、不要反驳。要记住,这时候的孩子类似于“顺毛驴”,等到他们的情绪比较平和时,再去耐心地跟他们沟通。

  2、话题选择

  一旦因某次事件或某个话题触怒了孩子,就意味着这可能是孩子的创伤点,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后续就要尽量避免谈及这类话题。比如在第一节课中提到的男孩,他对父亲的表情很敏感。那父亲就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露出这种表情,避免触发创伤。这也是修复创伤的方法之一。

  有家长会担心:是不是一辈子都要在孩子面前躲躲闪闪?其实,随着孩子的康复,亲子关系缓和后,孩子自然就不会那么敏感了。

  (二)“寻医”的配合度低

  1、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当选择一个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的时候,让孩子一同参与选择的过程,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会让孩子更愿意参加到治疗的过程中。

  2、探索可能的选择余地

  (1)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一个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并不适合每个人。如果你的孩子觉得与医生、心理治疗师之间的“感觉不对”,建议选择一个更适合孩子的。

  (2)治疗方案的选择

  针对抑郁症状的药物有很多种。据我所知,医生刚开始也不确定哪种药最适合病人,也需要尝试。有的人吃第一种药就见效了,也有的人要换好几种药。

建议跟医生配合,在治疗初期,每隔一两周就去复查。如果有的人看一次病,开了药回来吃一段时间,感觉效果不好,便认为医生帮不到他,放弃治疗。这是很可惜的,而且有风险的。建议家长和孩子了解这方面知识,与医生商量治疗方案,多试几次,产生效果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3、正视药物的效果与副作用

  所谓效果,不是奇迹般的治愈。一个人吃了药,立刻神清气爽,浑身是劲。——出现这种情况,小心,可能是转成了躁狂。据我了解,好转的过程一般是缓慢的,小步叠加的。吃完药可能没有太大感觉,或者变好一点,不像最难受的时候那么难受,或者也难受,但是难受的时间短了一点。这就是药物在起作用。

  抗抑郁药物是会有副作用的,例如:疲惫、打哈欠、嗜睡、肠胃不适、头晕、头疼等。但是,抗抑郁药物的特点是:在药物发挥疗效的时候,也会伴随副作用的产生。当病情缓和后,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也会随之减轻。

  (三)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玩物丧志,必须把电子产品没收,绝对不能让他们碰。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做法很“爽”,但是青少年心智不成熟,且抑郁状态下情绪波动大,很容易走极端,造成悲剧后果。

  1、为什么孩子愿意玩游戏?

  (1)游戏本身就有神秘感,游戏玩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游戏中的情境不断探索,这很快会让人“上瘾”,忘记现实的烦恼;

  (2)在现实中,孩子容易与旁人产生矛盾,同时又极度渴望他人认同,通过游戏平台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3)在学习、人际等方面有落差感,而在游戏中,往往通过短期的努力就可以获得能力、成绩、荣誉、伙伴、奖赏等,因此他们喜欢享受虚拟世界的快感。

  (4)兴趣与未来职业结合——职业电竞手:了解电子竞技的“真相”,电子竞技是体育竞争,不仅需要天赋,而且艰辛程度远胜于读书。如果孩子想走这条路,不妨让他体验电竞选手的生活。

  2、如何减少游戏时间?

  (1)看见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网络(游戏)可以较好地满足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求,如成就需求、自主需求、团队归属需求等。家长想要帮助孩子摆脱网络游戏,首先就要看见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家长看见,家长成为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者、理解者和支持者时,孩子内在的自我肯定会增多,价值感会增强,也就有了改变行为的动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循环模式才会被打破。

  (2)寻求健康替代,多给予陪伴

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优点,多陪孩子参加线下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A.运动

  运动被英国医疗卫生当局推荐为有效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即使是非常少量的运动,也可以起到缓解和预防抑郁症的作用,并且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效,例如:每天走路20分钟。

  攀岩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反刍性思维格外有效。反刍性思维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症状,患者常常在脑中反复想一些负面的想法,导致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出不来。攀岩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在攀爬的步骤和体验上,保证自己不掉下去,所以人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胡思乱想,自然就中断了抑郁中的反刍思维。攀岩还可以提升自我效能(爬上一个道很有成就感),促进和其他攀友的社交。自我效能和社交都是抑郁症患者非常缺乏的。

  B.学习编程,开发小游戏

  通过学习编程,开发一些小游戏,理解游戏设计规则和其吸引人的原理。当孩子取得成果时,及时给予奖励。这对于孩子的思维发展,提升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帮助。

  (四)不愿意到学校

  青少年因抑郁、焦虑而休学时,根据他们的表现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自我封闭期

  孩子在刚刚提出休学时,大多表现为把自己关起来,不愿意跟父母及任何人交流。这时大部分家长都会很焦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是昨天想休学,今天就跟家长提出来的么?当然不是!他肯定是想了无数次、权衡了许多利弊、纠结了许久才提出来的。孩子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他的内心充满了惶恐、焦虑和不安。他不确定父母是否能接受,也不确定同学和老师怎么看他,他也不一定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这时,他就像一个缩在壳子里的蜗牛,一点点试探,一旦外界不接纳或遇到危险就会重新退回到壳子里。所以,在这一阶段,建议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好好休息,不再催他上学。当孩子能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完全接受时,这会让孩子尽快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跟父母沟通自己的困惑。

  给孩子封闭期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孩子充分地自我休整;二是给家长一个自我反思的时间;三是为了尽快打破这个封闭期,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

  2、控诉满足期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外界接受的时候,就会尝试着说出心里所纠结的问题,也许这也是孩子内心的创伤。这些控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从小父母让自己不舒服或害怕的事情;

  (2)被同学欺负了,这口气还没有出去;

  (3)某一件没有得到满足的物品;

   在孩子控诉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补亲子关系的机会。比如:

  (1)父母对于以前的疏忽给予认真的反省和真诚的道歉,并在以后尽量避免;

  (2)对于在学校受到的委屈给予安慰,必要时可以陪孩子一起去解决····

  3、修复成长期

  如果顺利经过了前两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整,就会尝试做一些事情,比如旅游、逛街、追星、看演唱会、球赛及各种艺术展览等。通过与大自然、社会的接触重新感知世界,同时提升认知和学习能力。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但是很多时候,因为家长在养育过程中过度保护和干预,导致本该拥有的经历被剥夺了,出现某些能力的缺失和行为的偏差,也少了对世界的认知。这个部分的弥补会支持到孩子的学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的休学未必就是坏事。

  4、复学准备期

  尽管孩子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调整,恢复得不错。但毕竟离开集体一段时间了,而且复学后大多要加入比原来低一年级的班级,所以最好在正式复学前,找到一个包容、宽松的集体环境,例如:培训班、团体心理活动等,让孩子一点点找回自信和勇气。同时对于复学后,将要遇到和面临的问题做些疏导和心理建设。

  5、复学巩固期

  孩子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调整,就可以复学了。但是复学后,切不可掉以轻心,而是需要更加用心关注和陪伴,否则很有可能会再次休学,造成二次伤害。

  孩子在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到了学校这个大环境中,重新面对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压力,重新面对学业上的挑战,难免会再次退缩和焦虑,需要家长陪伴,共同面对困难,互相鼓励。

  在这五个阶段,难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阶段:自我封闭阶段。因为家长无法接受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突然不去学校了,自己的面子挂不住,或者不愿意接受自己教育的“失败”,于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回到学校。

  实践证明,在家长懂得一些教育理念,理解一些科学的教养方式的情况下,即使被诊断为重度抑郁或焦虑,也可以在一年内成功复学。但是,往往家长在孩子开始休学的阶段,无法接受休学这个现实,不能忍受孩子不学习,去做一些“无用”的事,导致一直在跟孩子较量,错过修复时间。

  其实,封闭期的时间长短,是由父母的接纳程度和孩子的状态来确定的。所以,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坦然一些,好好利用休学时间,修复孩子成长过程中或者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孩子乃至整个家庭,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契机。


  重度抑郁症患者、英国著名的小说家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一书中说的:

   不要在意虚度的时间。虚度之后,时间的价值会翻倍。

  转载于公众号:绿汀说

  作者:吴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