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千万别让孩子的学习掉入“低效努力”的陷阱
1.学习若成了演戏,注定没有票房
复课后的第一场大考,外甥小宇考得极不理想。姐姐打电话给我时,忧虑中掺着重重迷惑:“这怎么回事啊,孩子平时真的很用功的啊!”
按照姐姐的描述,疫情期间,小宇在家每天都有准时上网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及时完成了,笔记本上记了满满的数学公式、英语单词、作文素材,晩上常常学习到十一点才休息。
可我心存疑惑,他当真这么用功吗?只怕未必。
假期我有去过姐姐家,当时小宇在房间听网课,我瞄了几眼,发现他明显心不在焉,一只手抓着乐高玩具,另一只手不停地往嘴里丢零食。下课后,我也翻看过他的笔记,笔记做得很精美,用各种颜色的笔标注出知识点,但我随口抽查了他几个问题,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当时我和姐姐提了一嘴,但小宇态度好,说回头会好好温习,我们也就没太在意。姐姐还欣慰地说:“别的孩子老想着跑出去玩,小宇算不错的了,每天都有用功读书。”
他伏案的身影,让我们相信了他的努力。可返校后的一场考试,就把事情的真相剥离开来,黯淡的成绩单清楚地表明,他的勤奋,是假的。
其实,有很多孩子在假装用功。包括“停课不停学”时期,有人躲在被窝假装打卡;有人挂在网上假装学习,私下暗戳戳地打游戏闲聊天,人在心不在;有人只是机械地听课记笔记,记完往那一丢,既不去思考,也不去消化吸收,做错订正过的题目,下一次照样会错。
学习可以假装努力,成绩却不会配合着光鲜靓丽。你敷衍知识,知识也在敷衍你。如果把学习当成演戏,再深情再投入,也是注定是没有“票房”的。
2.孩子假装勤奋的背后,是父母的焦虑
泰国电影《鬼宿舍》中有一个片段,小男孩查特里一个人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节目。
突然听到脚步声,爸爸要回来了。查特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秒关电视,再抄起一本书,席地而坐念念有词。整套动作,流畅到一气呵成。老道的爸爸用手一摸电视机外壳,烫的,顿时发现破绽。
这个场景,不禁让观众会心而笑,实在太熟悉了。如今的父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也曾为了偷看电视使出浑身解数,掐好时间,赶在父母回家前清理好“犯罪现场”,做出勤奋学习的模样。
孩子为什么要假装勤奋呢,还不是为了堵上父母的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出现焦虑感:“你怎么这么懒?这样下去怎么得了!”“都几点了,还不赶快给我学习去!”“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用功!”
这些喋喋不休的车轱辘话,他们也曾被自己的父母唠叨过、数落过,如今又用到自己孩子身上。
反复唠叨让孩子心烦,而数落中带有责备与控制。父母对孩子提出学习的要求,强制他执行,而孩子为了应付,伪造出自己在努力的假象。比如孩子明明想看电视,却不得不装在看书,因为看书是父母的指令,他必须服从。可他内心又不想服从,便用假象来蒙骗、讨好父母。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一个片段,小雪拿出一张高分的成绩单叫父母签字。爸爸笑着说:“这么好的成绩,签一个都不过瘾呢。”妈妈也凑趣地过来要签名,弟弟说:“你给刘星签吧。”
成绩糟糕的刘星一听这话,赶紧抢先一步窜进房间,戴上耳机高捧课本,做出埋头苦读的模样。妈妈看到用功的儿子,欣慰地退了出去。
在这个场景中,有比较:优秀的小雪与落后刘星,刘星知道一定会被比下去;有逃避,刘星为了怕妈妈批评,选择用假装勤奋保护自己。
勤奋成了一个壳,包裹的是孩子的无奈与脆弱。勤奋也不为进步,而是为了应付父母老师的责问。孩子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像个提线木偶,在父母的焦虑中开始拙劣的表演。
3.低质量的假勤奋,遮盖无能的羞耻
我是一名教师,在我教过的学生中,不乏勤奋的孩子。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熬夜在灯下拼命刷题,寝室熄灯了也不休息,在被窝里打个手电看书。清晨早早起床背课文背单词,一副争分夺秒的模样。
这样的孩子每天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整个人无精打采。桌子上各种习题资料堆积如山,但课本上的很多基础概念都搞不清楚。勤奋三年,成绩毫无起色。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习勤奋的概念,勤奋是专注、努力、踏实,投入地持之以恒的学习,认真地去思考与领悟,并不是和书本待在一起的时间长就算是勤奋。
有的孩子勤奋流于表面,做了很多习题,整理了很多笔记,看上去厚厚的一摞很是用心,但只是当时做了记了,之后不再回头翻看,并没有将知识内化成自我能力,徒劳无功。
勤奋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和数量。但他们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委屈地说:“我不是没努力啊,我很勤奋的,可我不是这块料!”
这恰恰是最可怕的一点,孩子通过假装勤奋来逃避、推卸自己的责任。勤奋成了一张遮羞布,用来遮盖因自己无能带来的羞耻感。
人的能力有差异,但态度取决于自己。孩子知道父母家人给予殷殷期望,怕自己没能力达不到期望,便用这种方法来争取态度上的赢面:“我已经很勤奋了”,让父母没办法去埋怨。
他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放弃:“我努力了,也试过了,真不行。”
他真的勤奋了吗?即使有,也是一种低质量的假勤奋,自我安慰在努力,实际却驻足不前。甚至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掘了一条轻松的退路,将内心的自责与挫败感封锁起来。说穿了,就是自欺欺人。
4.所谓努力,前提是喜爱和热情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出一个概念:学习,是不是一定就要孩子去刻苦?
很多家长向孩子输送一种认知:学习是件很苦的事,不吃得苦中苦,怎么能有一番成就。
有的孩子只是单纯地在耗时间,错误地把“起早贪黑”当成勤奋,导致睡眠严重不足,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学不到知识。这种假装出来的勤奋,完全得不偿失。
虽然这么说也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却容易让孩子走进一个思维误区。用功、勤奋、努力,都是在吃苦,孩子本能害怕吃苦,所以去假装勤奋,用伪装掩盖自己的懒惰与不用心。
尹建莉老师认为,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
也就是说,我们应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自觉地、高效地勤奋。
事实上,真正忘我投入到学习中的孩子,是不觉得苦的,学习带来充实感、成就感,让他沉浸其中,其乐无穷。
最近,一张照片刷爆朋友圈。湖北五峰渔洋关镇的柯恩雅,是名读一年级的七岁小女孩,父母一直在集贸市场卖卤菜。疫情期间,小恩雅就在卤菜店的案板下听了一个月网课。
铁皮案板三面密封,摆满了各种荤素卤菜。唯一一面出口,勉强够小恩雅钻进去,她蜷缩着坐进这个狭小空间,开始聚精会神地学习。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和希望。
当学习成为一件让人喜爱并感到高兴的事情时,孩子会更积极主动,真心投入地去努力学习。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真正的勤奋,源于内心的热情。
愿每个孩子脱去伪装,脚踏实地前进。只有这样真实的勤奋,才有希望收获真正的成功。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