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网课两个月,多少父母正把孩子变成“仇人”?

4/25/2020 10:20:13 AM    作者:管理员    751次浏览   

  家长:“每天各种打卡、签到、拍照、交作业,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还要盯着‘小神兽’上课、写作业,一刻也不敢离开,就这样,他还是能偷空上网,恨不得抽死他。求开学,求开学,赶紧让‘神兽’们去学校吧。”

  家长:“我们离婚吧,孩子归你。管不了,也不想管了。我想多活几年。”

  老师:“上课不静音吧,什么声音都有:家长骂孩子的、夫妻吵架的,也有学生在吃东西,还有的在唱歌……这到底在干嘛?关麦吧,鬼知道学生在那头干嘛?点名回答问题,也有显示在线、却无应答的。我恨不得顺着网线捏死他。”

  学生:“老师,我手机有问题。”“老师,我刚才掉线了。”“老师,我的麦坏了。”“老师,没有声音,听不见。”

  开学日期的一推再推,校方、家长、学生们的心情都愈发复杂。“停课不停学”固然能帮助孩子紧跟学习进程,生活更有规律,但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即便是原本上学期间没机会用电子产品的孩子,现在也有十足的理由“机不离手”,有的孩子更是“电脑➕手机”的“双开模式”。当网课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家庭管教和亲子关系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当我们感到沮丧、挫败、又怒火中烧时,或许是我们的内心被淹没在灾难性的幻想中。

  给自己一点时间,喝杯茶,冷静下来,还原一下“灾难现场”,我们会发现,冲突,往往源于我们对孩子的不理解与高期待:

  1.迷上网络,无关自制力

  “我家孩子从来不上网。上课时,我会一直陪在旁边,下课就关电脑。作业全部由我来打印,做完后也是我来拍照上传,除了上课,孩子没有机会碰电子产品。”

  “我家孩子,就是喜欢上网。现在上网课,更是一天到晚关在房间里,他会认真听课吗?指不定在偷着上网呢。”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吴晓波说过,“0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穿梭在三次元和二次元世界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复杂,也更需要我们的引导。我们一味的排斥、拒绝和否定,反而是将孩子暴露在巨大的危险中。如果我们总忍不住地想要孩子远离网络,或许是我们无意识中放大了对失控和对未知的恐惧,然后交由我们的孩子来买单。

  另一方面,网络的确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它给了我们一个平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天涯若比邻”,可以“一朝尽晓天下事”,可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甚至存在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网络几乎都可以补偿我们,可见,网络挑战的不是专注力和自制力,而是人性。所以,沉迷网络实在不是孩子的错,即便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自制力也容易在网络面前崩塌。如果我们过于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或许是我们把自己难以抵抗诱惑的焦虑丢给了孩子。

  2.环境影响学习动力

  “这是一座倾斜小屋。小屋里的所有物品都垂直于房屋地板,但房屋却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倾斜度。我们在屋内容易感到晕眩,是因为眼睛看到的物品水平面与我们身体感知到的水平面不一样,从而引起知觉的混乱。可即便如此,有的人仍然可以在倾斜的屋内行动自如,而有些人却感到寸步难行。”

  我们都玩过这个倾斜小屋的游戏,它源于威特金(H.Witkin)的“场依存与场独立”的理论。所谓的“场”,指的是周围的环境。该理论揭示了环境对人的知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差异也表现在学习上。

  网课直接改变了孩子的学习环境,场依存型的孩子在家上网课,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缺少了学校里熟悉的环境、老师面对面的督促和那种大家一起学习的氛围,他们的“现场感”会大大减弱,学习动力也会大大降低。

  3.心不在焉、懒洋洋可能是焦虑的表达或掌控的需要

  “你最近怎么了?上课不主动回答问题,互动游戏不参与,连作业也没有交。发生了什么事吗?”

  “没什么,上课我也在听,习题我也做了,但是有的没做完,后来没有补,写完了的也懒得上传。”

  “你怎么了?情绪不好吗?跟高考临近有关吗?”

  “还好吧,就是打不起精神来。可能跟高考有关吧。每天在家里,上课、吃饭、睡觉,一天过得好快,突然发现离高考只有几十天了。”

  在这次疫情中,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毕业班的孩子了。尤其是湖北省高三的学生,他们是新课改前的最后一届,如果今年考得不好,复读的难度极大(下一届的学生用的是全新的教材)。有的孩子因为春节回老家、接着封城,网课的硬件跟不上,再加上我们的社会对高考的重要性一直有过渡渲染的倾向,这些都加重了毕业班学生的压力。

  对他们而言,疫情打乱的不单是生活的节奏,更是人生的节奏。他们感觉高考在即,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于是上课也不积极了,作业也不交了,整天懒洋洋的,凡事都提不起劲儿。这样一种消极抵抗的状态,或许满足了他们的“掌控幻想”——以放慢身体节奏的方式,象征性地延缓时间的流逝。

  4.你一定恨死我了?

  “昨天你写作业时偷着上网,爸爸没收了你的手机,还批评你了,你很生气,对吗?”

  “嗯。”

  “那如果爸爸不管你,手机随你用,你觉得如何?”

  “嗯……也不好。我昨天对你吼叫,是我不对。其实我也知道写作业玩手机不好,可就是想玩。你收了我的手机,我又很生气。”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电影《冰雪奇缘》中,小时候的艾尔莎无法控制好与生俱来的魔法,失误伤了安娜的情节。这个情节,具有普遍的象征意味。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包含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艾尔莎的魔法与生俱来,象征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小时候的艾尔莎不太能驾驭她的魔法,正如同我们的孩子不太能遏制他们的冲动。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受生理上荷尔蒙分泌的影响,冲动会来得更迅猛一些。

  所以,我们的管束是必要的。孩子需要我们对她说“不”,需要我们稳稳站在那里,给他们把守住边界。表面上看,管束会引发不满和对抗,但在孩子们的内心,管束却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我不会被我的冲动毁灭,因为爸爸妈妈在那里。

  5.养育,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

  寄希望于寻求一劳永逸的教育方式,或许源于我们对掌控的需要。养育孩子本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网络时代的“小神兽”们,又对我们的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我们完全可以把“网课冲突”作为一个建立新的亲子关系的契机。比如,客观认识网络,不夸大网络的危害,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看书、工作或学习新知识,成为孩子依存的“场”;拓展孩子的兴趣,点燃学习的激情;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给他们支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创造性,去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要被沮丧、挫败、甚至灰心、失望打倒。坚决不把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与我们的个人价值感绑定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对我们的反抗和愤怒不是我们的错,而是他们成长中的需要。

养育始终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通常是十八年)。我们要抱着越挫越勇的信念,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作者:程欢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微课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