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三部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灵性,激发潜能。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触: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全身心付出,可孩子却不领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出现了问题突出表现在:父母过多地关注了孩子遇到的事,而没有看到孩子这个人本身;过多地给孩子讲道理、提建议、做指导,却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心的想法。
后现代心理教练的基本立场是:过程比结果重要,对话比讲话重要,引导比指导重要,提问题比提建议重要,孩子有想法比我们父母有想法重要。下面,我就用后现代心理教练的方法,从沟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听、问、回应入手,与大家分享“沟通三部曲”。
1.第一部曲:听
我们怎么通过听来看到孩子呢?
在听孩子说事的过程中,要听清楚孩子想要说的是什么,通过孩子的言和行,去看到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这很重要。
2.第二部曲:问
在生活中,其实“问”才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帮助孩子去思考的好方法。那么,家长该怎么问?
在问的方向.上,用正向思维替代负向思维。例如:我们可以用“孩子,你如果能怎么怎么做,就更好”或者“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什么什么”等,用这样期待、信任的语言,来替代那些“你怎么不长记性呢”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等指责性语言。
首先,在问的方式上,用开放式提问替代封闭式提问。其次,在问的技巧上,以与孩子一起探索替代权威的指导和建议。“问题的背后是目标,抱怨的背后是期待”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在不尽人意的言行背后的付出和那些正向的可期待的东西,然后再去帮他一把,孩子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此处,介绍几种简单好用的问句。
第一种:开放式问句。
“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这本书怎么样?这件事你怎么看?”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当我们与孩子一起去买书,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么问。
第二种:应对问句。
“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普通,却是一句非常有深度的问话。首先,它能够告诉孩子,父母已经看到了他所付出的努力。其次,这是有效的赋能。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对孩子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你是怎么做到的”这句话能够帮助孩子去建构未来。因为在问话中,你向孩子发出了一个强烈的邀请,让孩子去描述这里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种:关系问句。
“孩子,这种时候,你的好朋友会怎么说或怎么做?”这个好朋友,也可以用孩子身边其他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人来替代。
第四种,是几个简单的“神问句”
“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妈妈很好奇,孩子,你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能不能多说一点点?”
当孩子和我们讲他的一些看法时,我们可以就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内容,对孩子说“关于这一点,你能不能多说一点点?还有呢?”
我们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多问几个“还有呢”,比如,“哦,是吗,还有呢?”“嗯, 这个想法挺好的,还有呢?”.....
这几个问句虽然简单,但却能够有效地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当孩子开始表达时,孩子的思维通道也就被打通了,孩子与我们的距离也就更加近了。
3.第三部曲:回应(积极赋能的回应)
在听与问之间,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技能,那就是回应。
回应的方法:一是先谈情后谈事;二是保持“同频共振”,也就是说,紧扣孩子的话题进行对话,始终顺应孩子的语言模式和描述去回应;三是时时保持尊重、表达欣赏,相信孩子能做得更好。
回应的步骤:
第一步,要说事实。对看到的事实进行反馈。比如:“刚才妈妈或爸爸听到你说……”
第二步,要谈感受。非常清晰明白地告诉孩子作为父母的感受。比如:“在这个事情 上,妈妈或者爸爸感觉到....”.
第三步,要表达期待。比如:“妈妈或 爸爸期待,接下来你能够......更好。”
回应的策略:保持平等的、 互动的、合作的关系,陪伴孩子通过知道的知识去探索不知道的。其中,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我们调整:我们可以把我们习惯说的“但是”改成“而且”。 “但是”后面表达的是父母的想法,是提的要求;“而且” 后面表达的事情,是父母的期待和信任。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学会了“听、问、回应”,我们就能够透过事,看到孩子这个人,看懂孩子的心;就能够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就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火。
转载:《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指导——家庭心理支持》
作者:孙春平
文章删减与内容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