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线下复学青春期亲子关系问与答

4/15/2020 11:08:09 AM    作者:管理员    987次浏览   


Q:正值线下开学阶段,接下来会逐渐进入常态化学习。家长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网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都是考验。鉴于此,想咨询心理老师,接下来的线下学习,学生们能尽快适应并进入学习状态吗?

A:在我们厦门市三月初的一项面向全市的问卷调查中,就初中学段来看,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希望开学的。在咨询和学生们反馈给我的信息来看,倾向开学的意见也占了绝大部分。一方面因为线下常态课整体上学习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怀念校园环境和同龄人的人际环境;也不排除小部分学生居家期间由于长时间和家长相处,产生了摩擦,所以渴望回到朝九晚五的学习常态。


Q:那么在居家学习期间,我们初中学段的学生亲子关系真的比较紧张吗?

A:不可否认的是特殊阶段,不仅因为居家学习,也因为整个社会运行方式都有所改变:疫情的控制、经济的发展、民生问题国际新闻等因素的作用,只要是社会的一份子就不可能不被影响。家长们一方面要焦虑孩子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过去唯恐避之不及的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激增,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由于观念和沟通方式的差异而产生一些冲突,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整体来看,大多数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变化并不大。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初中学段和其他年龄段相比,亲子关系的确相对较为紧张。


Q: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A:虽然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因人而异,但在这个年龄段,亲子冲突的频率较高有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原因:

首先,这个阶段的学生正逐渐进入青春期,我们都知道“青春期”这是一个包含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的概念:

从生理上来看,青少年面临着大脑的两个系统共同作用的平衡难题,一边是控制系统一边是动力系统,难免在情绪上容易产生冲动和自控力不足的情况。这段时间,我会在线上答复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上的疑惑,不止一次,有些学生和家长发生了冲突,怒气冲冲地在深夜上线给我打下长篇大论,等我第二天一大早上线回复学生时,他们都礼貌地回答,“老师,谢谢,我已经和父母进行了沟通解决了问题。”

也就说明情绪的强度起伏是比较大,来得快也去得快。

另外,我们来讲“心理”因素,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渴望独立自主,用各种方式来强调自我意识,哪怕在我们看来有些方式似乎不够理性。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假说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人类总是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脱离父母的管理,寻求自我独立是一个不能省略的环节。

最后,我们讲讲社会因素,初中学段是成年期之前求学之路上最艰难的一个阶段,高考虽然在难度上更高,但是经过中考的分流,职高的学生学习压力没那么大,普高的学生学习自主更强,家长在学业上能干预的部分也较少。初中阶段的孩子面临中考的压力,家长对学业的掌控度更高,这就给造成了亲子关系更紧张埋下了隐患。


Q:还真是这样,小学生更愿意听从父母安排,高中生则可以自主管理,初中正好处在变化和动荡的时期。

A:是的,这是一个比较需要家长注意调整自己教育方式方法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Q:那您能给我们家长支支招吗?从A的角度来看,初中学段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还有和孩子的相处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每个家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比如,居家阶段亲子间最容易因为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生冲突对吧?那相信这是亲子间的关注的焦点,我们来讲一讲家长怎么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学业。从最简单的角度出发,也是我们最强调的——育儿育己,也就是说家长希望孩子具备什么特质,那么自己身上就要有这种品质,至少呈现出努力获得这种品质的状态,简单来说,希望孩子乐学,那么首先要自己爱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家长们推荐一本书——《园丁与木匠》,里面提到了一个实验,结论说明了孩子不会简单地按照家长的说法去做,而是会仔细观察成年人怎么做,而是有选择性地模仿。

这其实就是老生常谈的“身教重于言传”。有的家长,可能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而感到这点执行起来心有余力不足,其实不是说叫孩子学习自己也要学,而是尽可能营造一种向学的家庭氛围。具体到行动上,咱们家长可以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看看书或者学习某种技能,也可在能力范围里和孩子谈谈社会大事、聊聊人生远景、品品生命喜乐,这都好过家长“说一套做一套”——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叫孩子去学习。

 

Q:是的,现在家长也意识到以身作则和良性沟通的重要性,但无奈有些时候敲不开青春期孩子的紧闭的心灵之门啊。

A:这个现象我们在工作中也观察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时常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当父母发现孩子疏远自己了或是觉得孩子某些方面需要改进,父母一改以往的方式,不过孩子却没有回应,这当然很让人气馁。但是这里我想说,关系的改善需要破冰者,虽然作为青少年自身也需要在心灵上靠近父母、体谅父母的辛劳,但是作为更理性的成年人可能更适合来做这个“破冰人”,只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依然稳固,青少年一时的无反应并不代表他们在漠视父母的努力。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就像在孩子心灵种下了一颗种子,假以时日定能开花结果。而且有些问题不是进入青春期才产生的,它有其自身的时间跨度,这也不是短时间内,凭关系中的某一方几句话就能马上被消解掉,需要双方给予接纳和耐心。

 

Q:明白了,“病去如抽丝”?对吧?

A:这个比喻很恰当,有时候来访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很着急地想把困扰解决,这就比较不切实际了,通俗点讲,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至少要有相匹配的时长,心理咨询不是变魔术,是量变形成质变。

 

Q:但是家长真的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有什么方法帮助家长在学习方面更科学地帮助和支持孩子呢?

A:除了前面讲到的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和家长以身作则之外。我还行讲讲合理目标确立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如果在学科知识上无法辅导,那么家长通常会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驱力,一般的方法是设置奖励和共同讨论学习目标,如考试的成绩或者名次。这样实践下来,我们发现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努力了却不达预期;一种是不知怎么就超过了预期。


Q:成绩和名次是最常见的目标了,这有什么问题吗?

A:成绩和名次这两个结果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有许多因素不是学生能够控制的,比如试卷的题目和别人的发挥。个体在面对不可控因素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进而放弃努力。但是成绩和名次的确是考察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目标实现后的结果,而不是目标本身。

简单来说,目标的达成必须尽量可控,以保证学生能够“有力可使”,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例如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弱势可科目,给孩子切实的支持,家校合力和各种资源,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设定一个成绩和名次,这对促进行动作用不大。

经过观察分析,大多数学生学业水平提高不了,是因为不愿学而不是学不会,这也是最让家长不满意之处,所以目标是否合理一定要从能否促进学习行为来判断。把可量化的学习目标进行具体明确地设定,分解到不用的时间段,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地完成,让学生体验循序渐进的掌控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假以时日,一定能看到成效。

厦门华侨中学  吴菲菲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