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舒适圈 调整身心回归课堂
“要上课了呀,唉,怎么这么快就要开学了呢。”五年级的轩轩对他舅舅抱怨。
“初三20号就要开学了,那我们应该也快了吧。想去学校上课,怎么又觉得不太想。”初二年的琳琳对同学说。
“假期就要结束了,听说以后周六要补课,暑假也要推迟一个月,想想觉得挺累的。”若涵有点沮丧。
“要告别不洗头、穿睡衣的日子了,想想还挺怀念的呢,哈哈。”小薇有点遗憾。
……
这些话听起来跟前一段时间的评论好像背道而驰。那时大家不都期盼着快点开学,宅家的感觉真的特别压抑,没有自由,爸妈唠叨……现在怎么又不想开学了呢?
因为要离开宅家的舒适圈回归学习,有部分同学确实较难适应。复课时,同学们该如何克服心理压力,顺利走出舒适圈?
舒适圈,指的是人们驾轻就熟、舒适安逸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适应当前环境的一种体现。宅家抗疫的日子,打乱了人们原本的生活节奏,随之而来的是亲子矛盾、家庭矛盾、自我纠结、人际敏感等副作用,就是因为大家的舒适圈被打破后的一种不适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调节到适应这种生活的节奏,大家的情绪也开始缓解,各种压力逐渐减轻。有的人甚至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既没有工作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人际社交的压力,只要吃喝玩乐睡就行。应对起来简单无压力,久而久之宅家防疫成了一种心理舒适圈。特别对于学生来说,父母复工后,家里更清静自在,监管力度降低,心情也随着放松起来。虽然有的学生会因为拖延、效率低等原因有愧疚、自责、担心等想法,但身体却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形成了跟原来不一样的舒适圈。
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复课意味着离开舒适圈,迎接新挑战。有趣的是,同样是离开舒适圈,有的人做好了准备充满了期待,有的人却感到焦虑、害怕甚至抗拒,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区别呢?
美国心理学家、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提出了关于舒适圈的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行为改变三圈理论指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身处不同的区域,人们的情绪感受是不一样的。当你在舒适区里,你会感到放松舒适,一切应对自如,安全可控;进入学习区,你感到了一定的压力,但总体可控,你相信只要学习提升,就能够应对挑战;进入恐慌区,则意味着你处在完全失控的区域,你感到压力山大、无力应对,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紧张害怕。
有些同学对复课感到抱怨沮丧,是因为他们直接从舒适区跳到了恐慌区。他们在想象中夸大了复课的挑战,比如想到要早睡早起规律作息、要做大量的作业,可能会出现健康隐患、要延长上课时间、老师同学关系怎么处理、爸妈会不会又拿成绩说事等等,觉得太难了。同时,他们还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因为长时间的线上学习,自己的自控力好像不足,担心会不会与其他同学拉开更大的差距,害怕自己适应不了新的学习强度。如果以这样的认知方式复课,对他们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道德森提出了“压力”与“工作表现”关系的倒U型理论,这理论同样适用于学习。该理论发现:中等程度的压力能够提升人的工作表现和适应能力;压力过低则动力不足;压力过高则舒适程度下降、工作表现恶化。
做好五方面心理准备,走出舒适圈
根据诺尔·迪奇的行为改变三圈理论和罗伯特·耶基斯和道德森的倒U型理论,在复课的过程中,我们要从舒适区缓慢有序地迁移到学习区,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心理准备:
第一,梳理复课要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看看你害怕面对的是学习强度,还是师长同学的人际压力,或者是其他问题,接着思考要如何应对。将事情梳理清楚,能够帮你缓解想象中的担心。
第二,分解复课的学习任务。用列表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一条条列出;再将你觉得有难度的任务一步步分解,分解到你认为有能力解决为止。
第三,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列出自己能够适应复课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要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如果发现有不足,可以制定学习提升计划。当你的能力大于困难时,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第四,允许和接纳自己的焦虑。带着适中程度的焦虑去学习,效率更高。
第五,告别休假模式。在复课前一周,让自己每天做一些与复课相关的事情,提前做好回归校园学习的准备。同时,多想想复课之后能收获什么,比如生活有节律、恢复同伴交往、学习效率提高、改掉拖延症等,有助于缓解消极心理,提升心理舒适度。
参考《从宅家到复工 五步走出心理舒适圈》(科技日报 杨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