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态度,化讲话为“对话”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语言。语言本身就是非常高级的活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沟通。但有时候,父母跟孩子之间一来一-往的是在“讲话”,而不是“对话”。真正的对话有别于讲话:讲话是单向的,我讲你听;对话则不同,要关照到孩子这个主体,尊重孩子,平等对话。
1.尊重孩子的观点
这一点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孩子在讲他的理论或故事,而父母却会用成人的观点和视角来评判。当孩子在表达愤怒情绪或者有不同寻常的表现时,我们要去了解背后的原因。
案例:
我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很生气。我便拿小玩具陪他玩了一会儿,然后问他今天怎么了。小朋友说被老师批评了。“那你今天是做了什么事情让老师批评你呢?
“我把老师贴在我床 头的驱蚊贴贴在了门和窗上,然后老师就批评了我,说我是捣蛋鬼,不应该把驱蚊贴贴在门和窗上。”
“那你为什么要把驱蚊贴贴在门窗上呢?”
“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没有驱蚊贴,我贴在窗和门上,这样蚊子就进不来了。”
当你听到孩子这个理由的时候,还会认为他的行为是不对和不可理解的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原本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个故事里,这位小朋友认为蚊子只能通过门窗进来,所以把驱蚊贴贴在门窗上就不会有蚊子进来了。由此可见,家长要学会觉察和尊重孩子的观点。
2.倾听孩子的观点.
在对话过程中,不要以成人的观点否定孩子的想法或情绪,要觉察自己并及时做出调整。实,家长的观点往往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比如,每次妈妈打开水龙头滴水存水的时候,孩子就会跑过去关掉水龙头,妈妈就很生气。孩子认为妈妈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是在偷水。妈妈则是因为惯性,因为她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么做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很多观点是跟生活经历相关的,出于习惯去做,而忘了它的合理性。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觉察观点的来源和它本身的合理性。当和孩子的观点冲突的时候,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压制孩子的观点和行为,而要耐心听孩子讲完,了解背后的重要理由。
3.强调过程胜于结果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情感。注重结果很容易产生评判,但结果很多时候只是即时的刺激,过程才可能带来整个情感体验。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要通过和孩子对话、互动的过程,才能完成相应的角色扮演和人生体验。
4.多关注孩子已经做到的
对话中要给予孩子肯定,强调做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没做到的。比如,孩子以前考95分,这次考90分。父母如果说怎么只考了90分,这就不是对话了。对话是肯定孩子。90分也是孩子辛辛苦苦学来的,是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的。关注他已经达到的,然后在肯定的基础上让孩子找到差距,孩子才愿意做得更好。
5.相信孩子,以孩子为中心
对话中要表达相信,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身体和心智都还没有达到成人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的呵护,以他的需求和成长作为对话过程中的焦点。
转载:《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指导——家庭心理支持》
作者:史占彪
文章删减与内容略有修改